close
黃金博物園區 第一次全國金屬工藝大賽 桃園巡迴展
@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資料

時間:96/12/27 10:00
黃金博物園區 周青青
 
一、     金瓜石及水湳洞歷史沿革

金瓜石,隱身在層層山巒間的金瓜石,早年因為盛產金礦而聲名大噪,是臺灣重要產金地之一,水湳洞,自金瓜石礦區於西元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以來,便開啟當地選煉的歷史。其間歷經了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投注金額高達新台幣3,000萬元的大規模擴建,於西元1939年完成水湳洞全泥式氰化製煉廠與浮選礦廠後,金瓜石礦區一躍成為名實相符的「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銅鑛籌備處成立,之後分別改組為臺灣金銅鑛務局與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臺金公司),加上濂洞煉銅廠與禮樂煉銅廠之先後成立,金瓜石礦區至此完成金、銅的採、選、煉與加工之ㄧ貫作業。
西元1987年,有東亞第一工廠之稱的水湳洞選煉廠,及東亞第一的金礦山,因經營策略之差誤,加上適逢國際經濟衰退與能源危機,終於走向結束一途,留下傾圮卻壯麗的遺址。
 
二、     黃金博物館的策略及未來的展望

台灣首座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所打造而成的博物園區。旨在結合社區力量,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礦業遺址、景觀特色、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並企圖賦予新的生命。未來更以培訓地方金屬工藝的發展,做為未來的創意產業的根基。

* 黃金博物園區發展原則:
1. 保存與再現礦業歷史與人文特色
2. 成為環境教育的自然場域,推廣生態旅遊
3. 推展黃金藝術及金屬工藝,建立創意產業
4. 社區生態博物園區

三、
全國金屬工藝大賽的源起

金瓜石曾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脈絡。現在我們將以推廣金屬工藝,發展社區工藝的文化產業,結合金瓜石獨有的歷史生態及文化資源,讓金屬工藝的生活、體驗及實踐進入社區中,期待以「生態、生產、生活」為願景,觸發黃金山城永續發展的無限契機。
 
金屬工藝發展計劃
1.培訓地方與地域金屬工藝人才【94年—96年】
2.結合在地特色與觀光產業行銷【95年6月】
3.推廣工藝造街計畫與商機開拓【96年】
4.建立金屬工藝代表重鎮指標地位【96年】
5.訂定金屬工藝研發推廣方案【96年10月】
6.與國際金屬工藝產業接軌交流【97年】
 
黃金博物園區金工發展年表
94/08/17        金瓜石金工發展座談會
94/08             金瓜石金屬工藝人才培訓班-基礎班
94/12             金瓜石金屬工藝人才培訓班-進階班
95/01             金工人才培訓班成果展-藝想飾界
95/06-7         礦山金采節-拜金學藝區
95/06-9         礦山金采節特展-金有所屬特展
95/07-9         礦山金采節金采市集
95/07            暑期金工教師研習營
95/08            北縣金工巡迴展-山城之藝
95/09            金屬工藝特色紀念品徵集
95/10-96/1  金瓜石金屬工藝人才培訓班-基礎班、蠟雕班
96/3-9          黃金博物園區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
96/6-9          礦山金采節-金采體驗坊  
96/7-96/10  金瓜石金屬工藝人才培訓班-基礎班、進階班
96/9-10     黃金博物園區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台中巡迴展

四、從「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看金工創作的風格-今藝術報導
 
黃金博物園區位於臺北縣瑞芳鎮金瓜石地區,地屬偏遠,過去曾是盛極一時金礦山城,台灣首座以生態博物館為概念所打造而成的,重點在於結合社區力量,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生態、礦業歷史遺趾、聚落建築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與呈現。近年並致力於推展地方觀光產業,並且推廣金屬工藝不遺餘力,本年度首次舉辦「全國金屬工藝大賽」的目的,希冀鼓勵獨立創作風氣及設計的水準,提供金屬工藝創作者一個嶄露頭角的新舞臺,藉以聚集更多藝術金工人才,奠定發展基礎,未來帶動金工創意產業的風潮。
 
本競賽顯然有獲得金工界的認同,首次辦理即得到前所未有的熱烈迴響,為歷年來金工比賽之冠,共計有442件作品參賽,經過書面資格審查及初審,有97件作品入圍,最後經過實物複審,總共選出50件,取前三名共計12名,競爭相當激烈。由5人組成的評審團,從近千張的作品照中分出優劣高下,固然是對專家的功力的考驗,評審幾度篩選,所操的生殺大權絕非小可,因此通過決選的50件作品的作者,可說是本年度金工界新一代的佼佼者。
       
縱觀本屆金屬工藝大賽的入圍作品,驚人之作處處皆是,傳統實用的器物造形,在強調個人表現的理念下,實用與藝術的界限日益模糊。首飾組的技法純熟並兼具創意巧思,而器物組大膽的實驗性創意遊走於實用性與藝術性,表現手法相當豐富,充滿年輕的幽默感,超現實的設計概念,顛覆傳統,挑戰器物或首飾原本的功能及造形,並表現強烈的敘事性及個人色彩。新一輩藝術家奇特且無窮盡的想像力、精密巧妙的技法、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驚嘆,工藝精神在臺灣的新格局。
以下是這本次入圍優秀作品內涵歸納,一探現代金工藝術的創作風格。
 
1. 傳統的借用、變形和延長。這次參賽者不約而同地運用到中國的折紙、紙雕、編織等傳統技藝,蕭家佩「繁殖」與吳雪瑛「自由行走」,皆以硬質量感的金屬呈現紙藝柔軟且輕盈的質感。鍾鴻如「摺疊萬花筒」、「折疊花園」則具有折紙的趣味性。陳逸「方寸II」則借用古厝建築的屋簷造形,創作出古典的現代茶具。
 
2. 複合媒材與後現代美學。創作者潛心發掘創作媒材,從中尋找造形、質感的謬思,比如器物組第一名楊夕霞的「囊 I、II、III」及第二名陳逸「植I」,利用蜜蠟、化學染色、敲花等不同材質技法,塑造迥然不同於金屬材質的潮濕、柔軟的生物;首飾組第一名黃淑萍「時間三部曲」,以皺金法去模擬大自然材質的肌理及觸感、寫實。在創作歷程中,一方面能征服媒材,另方面也能將材料和創作思維渾然合一,達到視覺的愉悅與平衡。
 
3. 融入個人生活經驗。創作者習慣從自身的經歷中去尋求靈感,常出現令人既熟悉又驚訝的題裁,如蔡依珊「發現」、「迪兒麗」的作品,具有濃厚插畫式的個人風格。邱惠愉的「關於生活(之二)、(之一)」、林麗娟的「糖衣-甜甜的糖葫蘆」、陳逸「瑪利兄弟」,不約而同地探討個人童年的經驗,紀念自己生活上與旅行中的記憶。
 
4. 提倡實驗性及表現超現實主義。首飾一定是要美麗的裝飾品嗎?如果有工具變成飾品,這樣的飾品功能還存不存在?黃明珠「ㄙㄠ」、李俊延的「蜂語點」,破除了傳統首飾設計的基本精神,讓首飾變成辯證創意的藝術品。而林麗娟「心情衣裳」,朱淑宛「???」,洪寶國「阿阿阿」,欲以擬人化的物件來傳達創作的情緒,兼備作品趣味性及張力。
  
縱觀黃金博物園區「第一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的展出,不僅窺探出國內新一代的傑出金工藝術創作,同時也能從中思索到金屬工藝與生活的不同層面的結合,是生活與工藝藝術結合的最佳範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