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與藝術家的對話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文/陳冠朴


    尤尉州、邱曉芬夫婦聯袂經營的
曉陶工作室,雖鄰近石門水庫、龍潭大池、小人國主題樂園等觀光景點,但在成排綠籬深處,既無車馬喧,也宛如世外桃花源,一組又一組盈滿幸福感的創作尤其令人難忘。歷經十一年的堅持,如今的曉陶工作室也已 成為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代名詞。

 


    尤尉州,1972出生在鹿港小鎮。孩童時期,龍山寺的石獅、可以盡興攀爬的老榕樹、古老街屋所形成的巷弄都是玩耍的去處。老建築,淳樸民風和典雅街景美得像畫般深刻地烙印在腦海中。

 


    尤其是在準備就讀國中時,在鹿港老街內一家木雕店打工,看著老師傅雕鑿神像時,刀起刀落所形成自然的節奏,宛如舞蹈般的輕盈,看似沒有章法卻處處都能順理成章。那是一種感動,一股追求美的事物和藝術創作悸動也在內心深處萌芽。

 


    為了築夢,六年一班的尤尉州選擇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做為
圓夢的第一步,等當兵的日子,很多同年,呼朋引伴,遊山玩水,但他一點也不敢浪費時間,一畢業即進入創作大型佛像著名的雕塑家黃映蒲門下學習佛像製作。

 


    退伍後,尤尉州繼續在
邊做邊學的路上前進;先是進入交趾陶工作者朱義成經營的耕泥人工作室學習壓坏技法。兩個月後轉往新竹陶瓷雕塑工廠,也順利以兩年時間學到配釉、開模和燒窯功夫,接著轉往龜山工業區內的一家脫臘鑄造工廠工作。兩年後,也就是十一年前,他覺得在內心深處蓬勃發展的藝術創作根苗已到開花結果的時期,決定自立門戶,潛心陶藝創作,位於龍潭鄉山區的一處幽靜三合院成了創作的場所,客廳即工作室。

 


    近四千個日子的焠煉,築夢踏實的路上,佛像、人物和動物等生活化的事物成了尤尉州捏陶玩泥巴的主軸。結婚後,畢業於復旦高中服裝設計科的邱曉芬成了陶藝創作之路上的
賢內助,尤尉州負責陶塑,邱曉芬協助上色,夫唱婦隨,出自其手的作品,不但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細膩的表情,呈現手法溫婉、含蓄又不失親切、生動,作品中透露對人生的哲思與蘊含著情感與生命力,這樣的陶藝之美,尤其值得令人玩味再三。結合陶藝、松木的浮雕掛飾也是一絕。

 


    系列創作,參加全台各地的美展都有不錯的成績外,鄉土人物、動物等陶塑作品所
傳達的濃濃親情與幸福歡顏,在台北縣鶯歌老街販售也深受喜愛。

 


    尤尉州、邱曉芬的創作有什麼特色?尤尉州指出,以
牽手之作來說,這組作品是他遊歷北京時,深為一對眼盲老夫妻相互提攜的幸福感所感動,回來後,也就是在民國94年,用陶土把腦海裡的感動化做牽手。這組30x50x43公分的作品之創作理念:兩老眼盲心不盲,有狗可伴我倆行遍天下,感覺是人世間的美好。

 


    「
靈猴獻壽正面是一對滿臉幸福、祥和的獮猴作獻壽狀,從作品的背面觀看,可以發現,這組作品也是一顆飽滿的大壽桃。每一年所推出的生肖作品也是一大特色,以迎接戊子鼠年到來的八款生肖鼠來說,有咬錢鼠、鼠翻天和翹天鼠等,模樣可愛又寓意深遠,一推出就備受注目。

 


    三年前,尤尉州、邱曉芬夫婦為讓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創作成果,倆人花了快一百
天功夫,將工作室旁的一座廢棄豬舍重新裝修成陶藝品展示室,20坪大小的空間,因一組又一組樸實的人物、佛像和雕塑裝飾進駐,小小天地比大千世界還熱鬧,他們在陶藝創作的用心得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肯定,被選為桃園工藝之家

 

 

 

【備忘錄】

    參觀曉陶工作室的最佳時間為:每個週一到週五午后2-4時,事先預約,更能滿載而歸。


地址:桃園縣龍潭鄉高平村龍源路239巷石崎子1之2號

電話:(03)471-0155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邱傑

 


        有一天和砂子開了車出門閒閒逛,來到多倫多郊外一個農場,主屋前的小坡開滿了一大片漂亮的花,乍看以為是波斯菊,再定睛細瞧,不會吧?比波斯菊嬌艷許多,這花的印象又眼熟又遙遠,難道是……走近去看又看,流連忘返。砂子轉頭問我:你這麼喜歡,要不要咱家也種一些?
這是什麼花?罌粟花啦。

 


        罌粟花?立刻湧出來的連想是鴉片戰爭,罌粟花,不就是提煉鴉片的第一級違禁毒品的禍源?罌粟花也能種呀?二十多年前曾採訪一條新聞,一位行將畢業的台大女生,帶了早已乾燥透了的罌粟花漿果標本回國,那只是普通得不得了的一束插花的花材罷了,卻被機場調查局人員當場逮捕,送進地檢署,搞得好不轟動!幾年前,另有一位麵包商,帶了一堆烘乾了的罌粟子回來,在國外那也是人人一進到麵包店隨手可買的一種麵包上頭灑滿了的佐料而已,卻也被抓進官府,查個祖宗八代!還有一次宜蘭辦花卉大展,主辦單位大費周章,想弄進來一株罌粟花,用做宣傳噱頭,順便開開國人眼界,為了這一株展示品,搞得不知花掉多少人力物力,公文往返,光是公文裡蓋的官印或許有一公里長,最後總算獲准放行,但經此長時間交涉,罌粟花進得國門早已淍了,謝了,最後只好展出一個枯槁的植物標本。或許司法人員抓不到台灣處處毒品,搞得杯弓蛇影神經衰弱,只見到
月移花影動就要開機關槍掃射吧。這便是昔年長住台灣的我的罌粟花印象了。那天農場驚艷,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沒想到這花在加拿大人人家裡院裡都可隨意栽種,花店裡賣種籽,便宜得比芝麻還便宜。意外的,十二月的某一天,在桃園縣政府六樓
藝想天開藝文走廊,看到了罌粟花。一樣婀娜多姿,一樣楚楚可人。只是這一回看到的不是大自然艷陽下的花,而是裱在框裡,少了植物的氣味,多了藝術的氣息的畫中花。畫罌粟的人,是這一檔個展主人詹秀蘭。

 

        常常有人問我:你的作品為什麼都是些花卉植物?最近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認真想起來,感覺在很小的年紀就非常喜歡一些花花草草,但是印象中沒有畫過一張有關植物的圖畫,就好像我喜歡花,卻種不好花一樣,我曾經走了數小時的山路,手上捧著父親送給我的花苗,當時不知道是對父親的思念或是想把山中所見的美麗景象帶回家,全心全意的照料之下,隔年竟然開滿整個院子,那是我唯一種過最豐盛的成果,而且是在童年時。住家與學校只隔一道牆,學校花圃栽種許多當令季節花卉,常常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欣賞,感受花的香氣,雖然全家搬遷北上多年,現在

回想起來似乎還能聞到淡淡的一股清香,我很欣喜自己能擁有這些一點一滴的回憶。在往後的創作中童年佔有很大的影響力。

 

有人認為:你喜愛畫畫,畫畫是一件快樂的事吧!仔細想想,快樂不快樂之間很難說個明白,對一個主婦要兼顧工作、家庭、創作事實上需要很大的決心,因此常常感覺愧疚家人,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從事繪畫,現在的我會走什麼方向呢?畫畫對我來而言是很生活化的事,在我小孩牙牙學語之時,努力學著說媽媽你在畫畫,現在孩子大了,如果許久沒有畫畫,反倒是小孩在一旁提醒媽媽很久沒畫畫了,繪畫創作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有甘苦並進冷暖自知的想法,有時完成的作品遇到了瓶頸,和自己想要表達的某種感覺有差距覺得懊惱不已。有時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感到欣喜萬分。可能受到自然生活環境的影響,在我的作品裡過去的生活經驗無形中牽動著我創作的思維空間,譬如說看見某個景象、某部電視片段,或是一幅畫作的色彩及意境受到感動時,腦海裡形成一些模糊的影像存放在記憶中,慢慢堆積成一股泉源,在時機來臨之際突然渲湧而來,我常常會突然心血來潮想要畫某些主題,但往往時節不對而感到遺憾。也許這就是創作者與生俱來的敏銳度與傻勁,也就是所謂的靈感吧!但不是每一種感動就能順利成為我所要的東西,往往可能半途而廢亦是司空見慣的事,對於創作、它必須經過實際觀察、寫生、佈局和轉換,不僅要苦心經營、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如何表現時代性,更能保持東方特質的地域色彩,發展自我的思維方式而非制式的創作模式,思考著如何駕馭自我情感,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有點可惜的是,本文刊出時,詹秀蘭在桃園縣政府的個展已圓滿落幕了。讀者們除了只能期待下回再相見,何妨利用桃園藝文,來一場紙上饗宴!以下刊出的是她的代表作和她自撰銓釋:



◆午后


        最近幾年開始以
心境為主要的創作來源,將繪畫當成心情的寫照。去年的夏末,罌粟花比往年凋謝得快,花圃的主人告訴我;這一季的罌粟花結束後不種了,二年的時間裡,因為眷戀罌粟花也畫了幾張作品,可能是主人不想種了那年花圃顯得零亂不堪,逐漸枯萎的葉子勇敢地竄出幾枝美麗的花朵,急欲釋放的生命訊息想要堅持到最後一刻,讓我感受到植物對生命的尊重。


◆雨季


        最近完成的作品,這是一幅比較貼近生活的作品,透過一層玻璃看見外面下雨的景象,雨滴落在窗外的玻璃上產生朦朧的霧氣,帶著些許的清爽涼意,雨聲也顯得特別悅耳,畫上小時熟悉的窗櫺,想要捕捉住時光的影子,使畫面產生一種懷舊和親和力。凝視窗外可以讓我得到一些平靜,就像有些人喜愛仰望大海一樣,顯得自己非常地微不足道。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大鵬

 
        大溪木器業的版圖上,正有一股對抗傳統紅木傢具的勢力,悄然崛起。這股力量的人數雖僅僅只是個位數,但他們追求創意,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模式,等同限量生產,備受注目。細膩的手法,一次又一次展現裝飾
大溪木器雕刻藝術之美,尤其難能可貴;土生土長的林柏融就是箇中好手,也是傳統木器業者開創事業第二春的先行者,去年,設在和平路尾的工作室還得到台灣工藝之家入選的肯定。

 
        早期的大溪,拜河運之賜,萬商雲集,神桌、太師椅等木材製品因做工精巧、雕刻美觀,譽滿中外。在那個年代,小小的大溪鎮內,從事木器製做有數百人之多,繁華的景象盛極一時。

 


        1960 年出生於大溪鎮的陳柏融,國中畢業後,為減經父母的負擔並未繼續升學。
他和大多數大溪子弟一樣,一離開學校,就希望能早日習得一技之長,以傳統木器製做為業。就在17 歲時,經由親友介紹,順利投入大溪匠師林清達老師傅門下學習傳統木器、木雕粗坯雕鑿與繪製草圖技法。

 


        歷經3年4個月不眠不休的學習,陳柏融憑著個人毅力與努力,木器製做技法獲得入門師傅的肯定,順利
出師。不過,他為謀求技藝能更為精進,出師後又跟在林清達老師身旁邊做邊學,短短一年,觀念、技法,明顯提升。

 


        師長、親友鼓舞不斷,陳柏融也希望有機會小試身手,決定以神桌、佛像木雕製做為業。不過,就在他準備大展身手之際,因廉價進口木器充斥市場等諸多因素交相影響,曾經為大溪鎮民引以為傲的大溪木器業者飽受沖擊,老一輩雖仍苦心經營,年輕人則因看不到前景,紛紛轉行他去。

 


        自力門戶,一做就長達十八個春夏秋冬的陳柏融,在創業的歷程中也驚覺到社會快速變遷之餘,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鴿子籠式的住宅、坪數有限的透天別墅雖成為民眾居住場所的主流,但傳統神桌、佛像木雕在宗教文物市場上,開始因民俗信仰的轉變,銷路的侷限性越來越明顯。

 


        為突破製做傳統傢具、神桌雕飾所面臨的瓶頸,經審慎評估,陳柏融決定以其所學,潛心木雕藝術創作。1997 年成立的
大易木雕工作室就是他側身現代木雕藝術的里程碑。

 


        工作室成立後,他從此深居簡出,日日苦思如何能以最簡潔的刀法,俐落的將童年記憶中的田園風光,以樟木、檜木和肖楠為材以木雕技法加以呈現,加上其個人對田園景物,見解獨到,心無旁貸,創作的視野更寬廣,沒多久,出自其手的作品,樣樣都能經由木材的巧妙應用,有了新生命。陳柏融他的作品,以田野間常見的花卉、植物、昆蟲或小動物居多,常見的有:荷花、牽牛花、葫蘆、絲瓜、蜻蜓、青蛙、螃蟹等。因他擅長運用熟練的寫實技法,呈現大千世界裡的小角落之生命意
象、作品中所流露出對萬物、時序、人生的關照與領悟,備受注目。

 


        其中,寓意深遠的
生命之泉苦盡甘來加官晉祿共生系列之作,讓他在短短幾年內,於國內的大小藝術創作比賽中迭創佳績,惟他並不以此為自滿,三年前開始利用創作閒暇,拜師研習易經,所學成果也迅速在相關作品中呈現。其中步步高昇系列,就是他融合所學與生活歷練並加以運用到木雕創作的成果;系列創作寓意折腰之謙,而蘊含荷苞,受益而待放,衝動之慾,步步迎向光明未來,觀者莫不為之拍案叫絕。

 


        另一件作品,大膽的用斷成數截卻仍遙遙遙相對的水中荷花花莖為主角,陳柏融說,整件作品係以
氣理相接的道理為發想,用意是要詮釋落葉歸根生生不息謙虛報恩的心,也希望所有看過的人瞭解飲水思源、回歸本源,再現生機,越來越好等禪境。

 
       
       
時代潮流,瞬息萬變,面對未來,惟有一再突破,一再超越,才能激起求新求變與創新意的浪花,雕刻藝術創作之路,尤其不容怠忽。陳柏融有感而發的說。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大鵬

        

 

      千多日子文化行政工作的陳映伶,離開朝八晚五的上班生活後,她潛居新屋鄉間為理想而奮鬥,藝術推廣、創作之路,並行不悖,還逐漸舖出一條坦途,同時也為放掉所有的包袱寫下最佳註解。

        有一個在國小擔
任美術老師的大哥,陳
映伶就在兄長的啟蒙下,開始接觸美術,也在哥哥的激勵、引導下,四處學藝。

       
天份加上努力,陳映伶在就讀高中二年級時,初試啼聲,參加中部五縣市青年節寫生比賽,在專業組的眾多競逐者之中,在水彩類的比賽,榮獲第一名,隨後參加全省美展也在油畫項目得到入選,先後,參加北縣美展、中部美展等在國內美術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徵選活動,陳映伶的作品也都能贏得評審的肯定。

       
優異的表現,既奠定陳映伶繼續創作的信心,她的才華也獲得各界肯定,高中才畢業,就被一所升大學畫室所網羅,兼任素描助教,幫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學員們勤習技藝。

       
民國75 年9 月,陳映伶順利進入東海大學美術系就讀,紮實的素描功力,很快就引起注意,尤其是她苦工的精神以及對畫面經營的敏銳度,師長讚譽有加,同學們也引以為力爭上游的參考與剔勵。

       
在四年的大學課程薰陶過程中,陳映伶一度因繁忙的課業,暫時中斷參加島內的各項美展,比賽資歷為之開天窗,然而,因她幾乎將所有心力投入建築美學、瞭解戲劇藝術、深究文學之美,心智迅速成長,也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精神。

       
各式各樣的藝術與美學新觀念,有如潮水般湧來,對求知若渴的陳映伶而言,每一項都是一種震撼,但她從不退縮。她的勇於面對,藝術視野跟著變得更為開闊,個人的涵養,尤其是現代藝術,無論是深度或廣度,與日俱增,各個面向的學習更讓她在接受多元化的藝術風格時,都能從容吸收。

       
步出校園,陳映伶以紮實的學養,順利進入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前身為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服務,藝術行政工作,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挑戰,不過,忙碌的工作並沒有讓她忘記所學與最愛,她除了善用有限的時間,持續不斷的學習,創作也從未間斷,還經常參加地方性或全省性的聯展,其個人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由此可見。
 
       
其後,因婆婆生病需要專人照料起居生活,陳映伶也覺得藝術創作以及家庭必須兼顧的重要,毅然辭去在文化局長達十餘年的工作,進而在新屋鄉的居所旁成立畫室,從事藝術推廣教學,同時延續其個人的藝術創作。

       
離開文化局沒多久,陳映伶就以幻化展現創作實力,這次個展,陳映伶成功的運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創作素材,進而探究畫面構成元素的各種可能性。

       
展出的六十多件油畫、版畫、混合媒材、粉彩等作品中,小河邊、蓮花池展現了早期印象派光影的捕捉;四合院、女人與盤子則巧妙的詮釋立體派分割畫面;塗鴉抽象構成的分享、桌上的幸福讓人印象深刻;用潛意識及無意識遊走而創作出來的忌妒、跌倒、家、兩個人一連串粉彩抽象作品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滿於現狀、不斷向自己作品風格挑戰』就是構成這次畫展的全貌。陳映伶解釋說。

       
不滿於現狀、不斷向自己作品風格挑戰一直是陳映伶創作的最大動力, 幻化個展之後,她又開始著手在其心目中一直都有種魔力的抽象藝術,還在一個機緣巧合下給自己一個連續畫50 張抽象作的功課,就在她的努力下,粉彩系列抽象畫應運而生;陳映伶說:這是最初的試煉,或許也最貼近自己。

       
她表示:讓自己慢慢放空,調整、放鬆,讓自己在潛意識及無意識中遊走,於是我找到了另一種繪畫的方式及語言,過程非常愉快及富挑戰性,誰說創作一定要非常的痛苦?

       
就是這樣的認知,陳映伶肆意遊走於線條色彩中,此時,破壞、建設對她而言已不是那麼的重要。她更堅信,不執著、憑著自己直覺或是不管自己的直覺,像是一種遊戲,對自己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放掉所有的包袱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大鵬

       

         藝術創作就是要自娛愉人」!?裸陶工作室主人詹志良(又名鴻君),就是這句話的實行家。

        他,歷經三千多個日子的尋尋覓覓,潛心生活陶創作,如今已能掌握製做讓人享受美的質感,還能與生活契合之器物創作的竅門。出自其手的茗壺、茶碗、茶杯、咖啡杯,樸茁、溫潤中自有風格,平價定位,人人買得起,也讓現代陶藝更貼近百姓生活。


        二十年前,當所有高中生,個個為了升學,埋首書堆,期盼在課本裡發現屬於自己的黃金屋的同時,思想比同年齡學子早熟的詹志良已在捏陶、玩泥巴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顏如玉。陶藝創作是他的最愛,用無形的泥坏創作出寓意深遠的具象作品,件件發人深省,備受注目,高二開始,年紀輕輕的他,就連續三年蟬聯桃園美展陶藝類第二名。

       
詹志良獨具慧眼的創作技法,獲得擅長銅紅銅綠釉藥運用的資深陶藝名家陳佐導的讚賞,雖未曾投入其門下習藝,但只要詹志良開口,創作路上所遭遇的瓶頸必能得到適時點撥,陶藝技巧為之精進不少。

       
崇尚自然的詹志良,陶藝創作的熱情未因入伍服役而稍減,這段期間,他以思考、四處參觀代替實作,創作慾望,與日俱增,也因獨鍾沒有上釉陶作特有返璞歸真的美感,加上創作的題材中人體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1995 年在中壢市成立的工作室,就以裸陶為名。

       
崇尚自然的他,同時決定,要依照自己的興趣,走自己喜歡的路,將所有的精力投入生活陶創作,同時在幼稚園、國小和國中校園裡推廣陶藝教學,並抽空前往瑞園啟智教養院指導小朋友捏陶、玩泥巴。

       
詹志良指出,無論是予人高高在上」「價值不菲的創作陶,或者是平易近」、「物美價廉的現代陶,它們所呈現的藝術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釉彩之
美、溫潤度與質感,每每能因作品和欣賞者、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帶給人們藝術之美、予人貼心的感受。

       
投入生活陶創作,主要是生活陶實用取勝,創作同時必須考量與生活契合的條件限制,它是技巧、能力的挑戰,也是藝術思維的考驗,否則,很難讓使用者、擁有人貼切感受到美的享受美的質感,也絕非天馬行空式的創作所能比擬。

       
歷經十餘年的默默耕耘,如今出自詹志良的陶壺、茶杯、咖啡杯和碗盤等生活器物,除了是一件又一件的生活器物外,其所蘊含的形體之美、釉色之美,古樸中所散發著特有溫潤,質工俱佳,絕非量產貨所能比美,加上單價便宜,每有新作出爐即成為行家焦點,新竹縣北埔大隘山莊所使用的餐具、茶具,樸實無華卻溫潤異常,使用過的人莫不印象深刻,這些風格獨具的現代陶作即出自詹鴻君之手。

       
創作生活陶之餘,詹志良也沒有忘記創作陶,有感而發的作品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其中, 蛻變系列之二參加第23屆桃源美展陶藝類競賽,在第一名從缺的情況下,獲得第三名。第23屆桃源美展,徵選對象來自全國各地,詹志良又以蛻變系列之一報名陶藝類競賽,經評審獲得入選

       
這兩件作品,係嘗試用無形的泥土塑造有形的形體為發想,想要表現的是化無形為有形,進而經由形體具象轉換,讓人可以直接感受到形體的變化,進而凸顯、詮釋生命的轉折;詹志良淡淡的說:這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文/陳冠朴

 


    多數人把退休生活當做
安享晚年,什麼事也不想,天天睡到自然醒。不過,從小就對美的事務情有獨鍾的吳世興,退休後更忙碌;他在取得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後,即馬不停蹄為推廣琉璃、竹編藝術奔波。為了圓夢,還一口氣以十八個月的時間在高鐵青埔站附近,從無到有,打造出配備齊全、展示空間寬敞的青埔琉璃竹情藝坊

   
開創事業第二春、拼勁一點不輸年輕人的吳世興,三十七年次,從小就是書法比賽的常勝軍。與筆墨為伍的童年也培養出比別人更細膩的審美觀,文房四寶一路陪著他度過陸軍官校正期班的求學生活和軍旅生涯。轉進中原、中央大學擔任教官期間,吳世興已是知名書法大師,上門求字者,絡繹不絕。

   
民國79年正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對美學有獨到見解的他,沒逍遙幾天,就被挖角到元智大學協助建校事宜,兩年後,建校工作甫告一段落,他照原定計畫,辭去校務工作,在民國83年,前往澳洲國立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深造,並在極短時間內取得工業設計碩士,學成歸國,造型、設計藝術見解大為精進。

   
這一段出國深造的歷練,促使他重新檢討個人對美學應用的體認,進而決定將自己以七個暑假時間前往南投台灣手工藝研究所習得的竹製家具製作竅門,以及投入新竹琉璃名家許金烺門下所研習的琉璃珠等創作技法、心得傳授予有心人。

   
吳世興進一步強調, 青埔琉璃竹情藝坊的成立,主要是希望以他過去擔任美術教學的經歷做為出發點,把個人擔任公職期間利用暑假進行竹藝和琉璃藝術研究,以及參與竹藝設計與琉璃藝術個展或聯展的心得,分饗同好。

   
竹藝的魅力在哪裡呢?有薪傳的必要嗎?吳世興表示,在台灣地區,竹材取得便利,竹製器物、竹管傢俱,從桌椅到菜籃,每一樣都是農業時代的生活必需,從現今的角度來看,是一項既環保又能創造特色的工藝品。以他參加手工所研習製成的皇帝椅來說,在繁複的竹管結構中巧妙的嵌進皇字、萬字、壽字、陰陽、八卦和琉璃,可以說是竹藝的精華。此外,正在展出的竹枕、竹編手提包、竹製西式桌椅等則是迎合現今生活習性所設計。可惜,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製做竹管傢俱的技藝已瀕臨失傳。

   
至於看似硬而不堅、易碎的琉璃,經由高溫烤、壓、彎曲,既可做成各式各樣的建材和傢俱,若能發揮創意,以手工把它變成藝術品,既可永恆保存,也因作者的手法各有巧妙,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創作的空間也無限寬廣。他以運用多元媒材所完成的坐禪之作為例說到,此一創作係結合書法、水墨畫和玻璃的綜合創作,創作過程,先以書法寫出字、水墨筆法完成坐禪者與結網蜘蛛,再把這個意境豐富的字與水墨畫轉印在玻璃上,接著以鑽石水刀在厚玻璃上刻出字與圖,刻畫過程中還得依字畫的濃淡、筆法,雕出高僧坐禪靜修有蜘蛛陪同的意境,整件創作品很難用筆墨形容。另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蛻變、琉璃珠等飾品之創作,除做工細膩,獨一無二也是特色。

 

 

 

【探訪工藝之家備忘錄】

青埔琉璃竹情藝坊

地址:桃園縣大園鄉橫峰村大智路109號

預約參訪電話:(03)381-6850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邱傑


    畫壇常有家族檔的美事,以桃園縣的畫
家而言,現任縣美術協會理事長陳宗鎮和他的另一半許秀珠是最令人稱道的一對。日前在桃園縣稅捐處藝文走廊舉行畫展的袁德中父女檔,不但父女情濃畫藝功力上也有著,讓人刮目相看的感受。

 


    袁德中是桃園市小檜溪土生土長的畫家,中、小學時期就喜歡提起畫筆,有模有樣的揮灑,他自己也承認,或許由於喜歡畫畫,不喜歡學業,因而學科成績平平,好不容易唸完高職,一畢業立刻迫不及待申請提
前入伍當兵去了。

 


    退伍後喜歡作畫的個性不改,半工半讀,假日遍訪名師四處習畫,最後終於如願考上師大美術系,大學時期的作品曾獲全國油畫展銅牌獎、教育部油畫類文藝創作獎,稱得上嶄露頭角,不枉少年。

 


    1978 年袁德中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學以致用前往私立復興商工美工科專任教師,後來回到桃園縣,在私立成功工商美工科擔任科主任、私立啟英高中出任校長職務,也是少見的校長畫家。

 


    多年前袁德中自校長卸任後,專注於油畫創作。他的創作理念是關懷台灣本土,凡是台灣各地具有象徵台灣精神、具代表性的景點,無一不成為他作畫的題材。他喜歡以寫生的方式作畫,藉著親身的體驗,充分感受景點當地的氛圍,以及利用環境上的臨場感動、捕捉與社會文化相通的情懷,孕育成繪畫藝術的靈感而完成作品,台灣各地區的景觀,自然成為袁德中描繪的內容。欣賞他的畫,讓人有一種熟悉與懷念的親切感。

 


    袁瑞雲是袁德中的長女,也許是遺傳父親喜愛作畫的因子,國小雖然並不是出自美術班,畢業後竟能高分考上桃園國中美術班,之後就讀省立桃園高中,進而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1997 年畢業,繼續就讀傳統藝術研究所,主修水墨。她的創作理念是:
以獨創的符號、主觀的色彩、真摯的情感及文學的內涵,創造出獨特的山水創作憑誠意,真情自啟通。她也極度熱愛描繪台灣山水,認為唯有踏入山裡,才能
真正畫出台灣山岳的感覺。另外在花鳥畫方面,師承黃昌蕙教授,教授的創作理念影響袁瑞雲最深,誘引她對畫花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尤其由於對著迷,喜歡絹的通透性特質,現階段她追求的是形及技巧上的神似,充分利用絹的特質去營造花卉的質感,加上踏實的寫生研究各種花卉的造型,使她的花卉作品獨樹一格,備受佳評。

 


    袁德中的次女玉慈,從高中時期才愛上繪畫,說來比大姐起步晚了些,但她在高中畢業後便到美國舊金山深造,之後轉往美國國立北伊諾大學就讀,主修網頁美術及多媒體設計,畢業後在美國成婚,2003年與夫婿返台
教授兒童美語、美術、電腦圖像創作等課程。求學及就業的餘暇時間,總是充分利用每一個片段時間,緊抓畫筆不捨。她鑽研的是彩墨藝術的創作,她認為水墨畫並不一定要全盤依照中國傳統的技法和思想來表現,應該充分、大膽的去揉和西方的色彩觀念與水彩畫的特殊技法,相互為用,才是新的社會背景裡的一個新的水墨畫創作思考路子。對於創作題材的思維,她認為人有靈性,有愛心,關懷生命,和諧才能共生。和諧的生命,和諧的環境,就是美。欣賞玉慈的畫作讓人感覺用色獨特,畫面詳和,別有一番風味。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大鵬


    「
王漢金/胡新妹藝術館一月十九日立,開幕首展,一如主人翁對書法藝術的堅持,讓人跌破眼鏡!400多件展品,既非主人翁拿手的書法藝術作品也不是他的文學創作。不過,琳瑯滿目的獎章、獎杯、獎牌、聘書和感謝狀,署名單位遍及台海兩岸的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王漢金於民國19年生,山東青島市人,
筆名王碧川。16歲那一年,因國共內戰,國民黨慘敗,他是部隊撤退時沿路捉兵陰錯陽差成為部隊的一員,其後更因在故鄉青島市讀過私塾,老師王書善又是秀才之後,從小就練就一手好書,識字又會書寫,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上士。

 


    王漢金回憶說,民國37年他隨部隊到台灣,曾在基隆待了一個月,那時候專門負責
從青島、上海船運來台的黃金壓運。一小箱一小箱的金磚,看似無奇但重到兩個阿兵哥合力都難以輕易搬動。黃金壓運工作告一段落,他又隨部隊到香港,經海南島轉廣東再度上戰場,沒多久海南島淪陷,再度隨部隊撤退來台。

 


    不過,一直到65歲以少校退伍,忙碌的軍旅生涯並無損於他對書法藝術和文學創作的熱情,文藝創作
喜臨門參加民國75年度青溪文藝金環獎獲得小說類銅環獎,民國88年出版的小說曲終人未散也贏得不錯口碑。

 


    王漢金說,寫小說,他是無師自通,多數創作僅在抒發個人的生活經驗,書法藝術創作才是他的最愛,民國65年從陸總部退休後更是天天與文房四寶為伍,三十多年從未間斷。

 


    其中,因就讀私塾時,塾師王書善曾引導他
寫毛筆字要自由發揮,雖曾想要好好臨摩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的碑帖,但終究敵不過自由發揮的魅力,因此,自從他退後潛心書法創作,幾乎隔兩、三年,就會推出自創一格的作品,每一作品也把書法藝術之美揮灑得淋漓盡致。

 


    他以
龍鳳平衡體為例,這個字體係專為書寫一萬個字而自創,每一個字
都不相同,還要表現得四平八穩。曾經大病一場的王漢金說,人活著,一定要耳聰目明、四肢健全才算健康,老人家更要如此才稱得上長壽、老康健王漢金進一步指出,成立藝術館的目的,一來是希望能以一己之力,在有生之年,讓書法藝術得以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去,另一方面則是想和文藝、書藝同好分享

創作心得。

 


    藝術館以
王漢金/胡新妹為銜名,開幕首展展出獎章、感謝狀等物件和他的作
品集,則是要表達對老伴~胡新妹一路走來,毫無怨言,多方包容的感謝。

 


    耗盡畢生精力的書藝創作何時才能展出?王漢金說,創作數量可觀,加上他的年
紀大了,體力也沒有年輕小伙子般好,他會盡快將舊作分類,分批展出以饗同好。

 

 

 


王漢金/胡新妹藝術館
位於桃園市育樂街26號,預約參觀的電話是03-3396609。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冠朴

        從事車繡(梅花繡)繡畫創作17年餘的范鳳琴,以一雙巧手和對山水國畫的熱愛,用繡學號的工業用針車,巧妙的出一件又一件讓人嘆為觀止,也是獨一無二的車工刺繡作品;她有感而發的說:在車繡繡畫的天地裡,讓她找到可以感動人心的 藝術,這輩子沒有白來!

       
范鳳琴幼時就愛上山水國畫的意境和美感,學過國畫;18年前隨丈夫搬到桃園縣蘆竹鄉,買了台工業用針車,幫學生繡學號以貼補家用。機緣巧合,有一天,她到台北辦事,順道參觀楊秀治的繡畫展,這才發現工業用針車不只是繡學號,竟能將山水畫的意境呈現在棉布上,那種震撼與感動,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范鳳琴說,在昔日繡學號的日子裡,雖很多人說她繡得字畫很漂亮,但她從沒有想到車繡也可以精巧、細膩的表現出來,震撼之餘,當即主動向楊秀治請益,進而向她學繡畫,學會了車繡技巧後,為了更上一層,隨後又找國畫老師學畫花、鳥、人物技法和構圖。其後將所學,兩相結合,終於有了讓她滿意的繡畫作品。

       
10年前,在家人和朋友鼓勵下,提起勇氣,拿出繡畫參加第51屆全省美展,作夢也沒想到,初試啼聲就獲得入選之肯定。得獎的激勵,讓她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其後參加傳統工藝獎、大墩美展、桃源美展等獎項比賽,得獎的好消息,接二連三,作品也被台灣傳統工藝編織館收為館藏,作品廣獲各界肯定,讓她對刺繡藝術與創作更有信心。

       
范鳳琴的繡畫作品,鮮活異常,屢屢被初識者誤以為是以顏料彩繪而成的國畫。她說,出自其手的作品,的確是以國畫繪畫技巧為基礎,還加入工筆畫的架構、膠彩畫疊色的感覺,再以繡花車的車針為畫筆,各種顏色的繡線為顏料。這種繡法又稱梅花繡。她進一步指出, 梅花繡是在1972年時,由台中豐原人楊秀治,也就是她的入門師父首創。其特色是:經由粗細互異的線做獨特的處理。這種繡法完成的作品,耐搓、耐洗、不褪色又可以長久保存,呈現的意境和傳統的手繡迥然不同。繡法定名為梅花繡係取其特色與梅花傲雪風霜,越冷越開花的特性,名實相符。

       
范鳳琴說,繡線層層疊疊,會產生豐富的變化,進而交織出細膩的繡品,不過,想要繡出疏落有致、變化豐富又細膩的繡品,過程繁複,必須投注大量心血,尤其是花瓣,要顯深淺漸層之美,每每要運用七、八種顏色,一件作品的完成,從下針那一刻開始,總得花上數個月才能完成,細心與耐心也是繡品成敗的關鍵。

       
卡多麗亞蘭等作品來說,主題以細密的小旋針完成,背景則以車繡360度開旋轉方式繡製。想飛四君子為主題之作,則以細密的小旋針去完成,背景再用膠彩畫繪製; 野薑花則是用車繡結合戳戳繡技法;至於手提包是運用車繡的基本針法。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文/陳冠朴


        鍾情玻璃工藝之美,潛居桃園市郊從事空心玻璃創作的林炯璜,匠心獨運之作,源源不絕,愛烏及屋,為推廣玻璃工藝,還成立工作室,開班授徒,同時歡迎參觀及前往戶外教學。

       
他說,玻璃出來的美,就像透明秀般,讓人一玩就上癮,尤其是玻璃原材,經過攝氐1250度以上高溫火熔後,只要膽大心細,既適合精細的雕塑,還可以挑戰個人的極限,創作空間非常有彈性,可以說是一項幻化莫測的藝術,只要是有心人,老少咸宜。

       
踏入玻璃工藝創作之路,完全是無心插柳」「應該是準備升國三那一年的暑假,有一天,隨同父親參觀他朋友的親戚許源春先生所經營的玻璃工廠,當場就被坐在椅子上,輕輕鬆鬆的吹製玻璃所吸引」「想想看,晶瑩剔透的玻璃棒,經過烈火燒熔後竟可以照著客戶的草稿,『吹』出大小、長短、高矮、胖瘦,分毫不差的冷凝管、蒸餾裝置等玻璃製品」「看起比變魔術還神奇!56年次的林炯璜回憶說。

       
他表示,那一天的參觀,對種田人家的小孩來說,坐在工作、收入豐厚、有如變把戲般的場景,讓人有如接受一場震撼教育。沒有經過多少思考,加上家人的鼓勵,他毅然決定白天到工廠學習玻璃吹製技巧,晚上再讀夜間部。因為,興趣使然,6年的學徒生涯過得特別快,也很順利的學到紮實的技法,收入也的確比營農人家還好。

        好景不常,隨著量產商品的問市,試管、燒杯等量產化學儀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手工製做的實驗用玻璃製品市場迅速萎縮,為免被市場淘汰,加上他又很喜歡玻璃工藝這個行業,於是,他一邊接受訂製特殊規格的實驗儀器,也從民國83年、84年間大膽嘗試運用晶瑩剔透的玻璃製做擺飾的藝術品。

        自助、天助;紮實的空心玻璃吹製功夫,讓他輕易的踏上玻璃藝術創作這條路,同時因為硼玻璃的特性可以讓他的想法盡情發揮,作品跟著源源不絕,沒有幾年的功夫,首次以空心玻璃製品呵護參加金玻獎即獲得第三名,三年後以月亮代表我的心參賽又得到第二名,作品得到肯定,創新手法的新作,包括空心玻璃和實心玻璃熔合之作、造型霓紅燈等,應運而生,各地邀約展出也從未間斷,他還成功研發出空心玻璃與實心玻璃融合技術,觀賞、實用得兼的茗壺組、紅酒瓶等也因造型和成型技法,匠心獨運,備受注目。

       
為進一步推廣玻璃工藝及空心玻璃之美,近兩年來,林炯璜除研發出適合DIY的半成品、應邀到各地示範教學外,還利用老家的房舍成立玻璃藝術工坊,以方便同好參觀他的作品,同時提供各年齡層民眾馬賽克、彩繪、玻璃杯等教學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冠朴


        原名
依將‧卡達得伴的邱克勇,擅長把成長過程和生活周遭環境的所見、所聞、所知與所思,以銅雕作品加以呈現,更難得的是,頭腦冷靜、情感豐富的他,從未自我設限,凡是島內各族群的神話傳說與故事,只要能感動人心,都是創作題材,原住民精神與文化的詮釋尤其維妙維肖。

 


        六年級生的伊將,生長在台東縣知本部落,身體流著的是卑南族的血。終日與大自然為伍,快樂的童年充滿腦海,尤其是族人的純樸、耐人尋味的故事,年輕的他悄悄立下用藝術創作加以原貌呈現的願望。為了築夢踏實,高中畢業後,他毅然放棄族人眼中的好學校,負笈他鄉,落腳高雄東方工專的美術工藝科西畫組。
退伍後,為了生活,伊將選擇進入台北市一家網路公司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其後因公司和國內多數3C產業一樣,準備前往大陸投資,他為協助公司提升競爭力,爭取到四處觀摩的機會。

 
       
無巧不成書,他的構想得到主管的認同,同時輾轉介紹他到觀音鄉拜訪從事銅雕鑄造經驗老到的黃森義。倆人一見如故,原本已深埋心底的創作慾望也被鑄造工廠內的銅雕成品所引爆,從此與雕塑結下不解之緣。

 


        伊將說,以佛像銅雕鑄造為主業的黃森義,鑄造技術純熟,尤其擅長處理需要細膩刻畫的人物表情與動作,精細的程度,在業界可說數一數二,他就是在參觀過程被已完成的作品所感動,決定離開工作八年的老東家,潛居在桃園縣觀音鄉一處僻靜的鄉間從事雕塑創作。

 


        從高薪的平面設計轉換跑道的舉動,令親朋好友擔心不已,不過,伊將在大學四年專業訓練中所立下的美學基礎,以及黃森義亦師亦友的引導,讓他的作品
勇士的落寞蘭嶼風情山水子民先後在南瀛美展、全省美展獲得入選的佳績, 射馬干人鹿之戀還贏得原藝美展第一名。

 


        「
不受蠱惑,忠於表現自己,就是個人的創作理念。」「我的創作題材,從傳統出發,而且是百分之百忠於我所成長的環境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真誠的去表現我個人的獨特性與創造性。伊將如是說。

 


        多位熟知伊將的友人說,欣賞他的創作,可以輕易的進入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最原始的文化與生活記憶,同時領略質樸中不失浪漫的原住民風情。

 


        以
射馬干-人鹿之戀小鬼湖之戀來說,這兩件作品都帶有人獸心靈交流間的無奈,卻也交織著對熾熱愛情的執著。蘭嶼風情則表現身軀壯碩的達悟族人與家人間和諧交融,傳達純樸、自然的性格特質。台灣之美則描述早期婦女適應生活所發展的生活智慧,也是勤儉持家的生活態度。

 


        「
小米豐收呈現對大自然充滿的感激之情; 山水子民則是描繪對大自然崇仰與喜悅; 勇士的落寞則把焦點放在一張原住民勇士的臉部表情,凸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勇士無用武之地的恐懼與無奈。

 


        伊將信心十足的說,經由作品的詮釋,可以尋找到他心靈的故鄉。期待更多的有緣的、原住民朋友、非原住民朋友,透過他的創作,來瞭解屬於台灣這塊大家生長的土地上最原始的文化與生活記憶,也歡迎大家一起接受他的作品帶引,用心來領略質樸中不失浪漫的原住民風情。

 

 

伊將‧卡達得伴和黃森義合組的銅漢子工作室

位於觀音鄉上大村10鄰102之10號,連絡電話為:03-4908460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大鵬


        才跨進通往
水顏木房的巷道,就有
股淡淡原木香味迎面撲鼻而來。當你正搜盡枯腸,迅速拼命尋思散發芳香的是什麼樣的東西之際,映入眼簾的各式各樣家具,無論是桌子或椅子,每一件都有它獨特的風格,也都絕無僅有, 」「並陳,再度讓人拍案叫絕。這就是魏榮明匠心獨運所創作的美術家具之特色。

 


        三年九班的魏榮明,畢業於桃園市的振聲高中美工科,卡漫是他的最愛,也是專長,學校畢業後,順理成章,選擇畫卡通、畫漫畫、插畫創作為業,同時成立個人畫室教授小朋友繪畫技巧。收入豐盈的職場生涯,人人稱羨。

 


        不過,在一個機緣巧合的場合裡,魏榮明深深為一件組合式的棧板家具所吸引,更讓他心動的是,創意竟然能讓簡單的木箱幻化成多功能的家具。這
創意兩個字不就是一直縈繞腦海,若隱若現,但卻一直未曾去開發、實現的創作慾望?年輕的魏榮明決定做自己並選擇從木工這一行再出發。主意既定,他在親朋好友的惋惜聲中,毅然離開待遇優渥的卡漫繪畫工作。

 


        萬事起頭難,並非科班出身的魏榮明,
突然投入木工這一個未曾接觸過的行業,宿願雖得償但隔行如隔山,何況他還是一個從未接觸過木工的新兵。不過,得以如願以償,找到心中的最愛,魏榮明沒多久就靠他的一股熱誠,進入生產木箱家具的工廠當學徒。

 


        歷經三個月的洗禮,他發現,量產家具,方、圓、厚、寬,各有一定規格,裁切機械才是主角,產量雖很大卻與他的理想大相逕庭,天天與產量一流的機械為伍,讓他覺得整個人都快瘋掉了,也覺得
自己應該不是做木工的料。為免個人創作的熱情被磨滅,離開工廠後,再度拿起畫筆以動漫畫創作和教學維生。

 


        光陰飛逝, 36歲那一年,魏榮明面對不惑之年將至,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衡量得失,他覺得先前認為
自己並非做木工的料的想法有點感情用事。因為,昔日的想法,未曾把個人最想要完成的設計創意納入思考,加上對家具創作熱情依舊,3年前再度放下幼教工作,重回木工這一行,還在觀音鄉租下廠房備用。

 


        重回木工家具製作之路的魏榮明,因找到創意、設計的探索重點,工廠開張後,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投注在木工或與木工相關資訊的汲取,不懂的地方,除馬上打開電腦,搜尋相關資料外,還大量閱讀國內外的工具書,閒暇時間則幾乎全用在四處向各方面專
家和老師傅求教,嘗試錯誤所累積的經驗也成了一大助力。

 


        個人藝術修為與創作慾望互為唇齒,短時間內,出自魏榮明之手、形式與風格各有特色的作品,應運而生且源源不絕。尤其是茶桌、餐桌、玄關桌、板凳、陳列架、鏡框、屏風、花架、木座等家具,匠心獨運,
味十足,成了雅好個性化家具者的焦點,有不少家具的設計圖稿才出爐即被訂購,不少專家都為之跌破眼鏡,也開啟現代家具創作的新契機。

 


        魏榮明指出,他所創作的美術家具,主要特色有三;首先是造型大膽融入中式禪風,還與古典結合。第二為配色,明亮的淺色運用為一般家具所沒有,是一項大膽嘗試,凸顯原木自然美的效果尤其可觀。第三為原木肌理的表現,尤其是樹木年輪經剖開後,木紋所呈現的線條之美,絕無僅有,獨特的木紋經風化處理後的立體感,尤其讓人愛不釋手。

 


        更特別的是,所運用的木料,無論是柚木或杉木,每一塊都是飄洋過海而來,他是透過廢料回收的管道才取得。這個過程,不但是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出自其手的家具,沒有一件的材料需要刻意去砍伐樹木。換句話說,沒有一棵樹因為魏榮明要製作家具而被砍伐。

 


        為什麼要用回收的木料做為創作美術家具的材料呢?生長在中壢市,將屆不惑之年,選擇在觀音鄉忠愛莊這個純樸的小鎮創業的魏榮明說,這兩、三年來,全力投入創意家具的製做,主要是希望顛覆傳統、制式化的臼,擺脫工匠之氣,用自己的想法,賦予家具和家飾不一樣的造型,進而創造出家具與家飾的另類生命力。

 


        「
從傳統、復古出發,再融入現代感用簡潔有力線線詮釋家具之美
營造生活家具耐人尋味的風格與品味是他的創作理念和創意所在。個人藝術理念找到出路後,才華洋溢的魏榮明寫了一首詩來紓發感懷: 水性至柔能養生,顏自心生化繽紛;木作天地寄我身,房中拙作皆感情。他還巧妙的以」「」「」「四個字,做為詩句的開頭。其中,因他特別喜歡水和顏色結合所產生的繽紛漣漪之感覺,以及其所產生幻化莫測的美感,水顏兩個字不但是他早年創作的筆名,其所開創美術家具新天地的行號、商標水顏木房也是以水顏開頭,出自其手的家具也都有水顏為記, 水顏隨緣諧音,也恰如魏榮明本人的性情,自在、隨性、喜歡交朋友,廣結善緣。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陳冠朴


        為協助經營蓮園的兒子
創造特色,6年前,王承德憑藉著昔日生活的經驗和生活創意,手腳並用,一件又一件的編織出稻草生肖,以十二生肖為主軸的作品,別具一格,各界邀展不斷,加上遊客反應熱烈的激勵下,一組又一組古早味十足的創作,應運而生,為方便遊客參觀,兩年前還正式以蓮荷園草編博物館為名,開放各界參觀。

 


        位於觀音鄉藍埔村內的這座草編館,維妙維肖
的作品中,除了以十二生肖和昔日農村常見的十八般生活器物鎮館外,還有各式各樣飛禽走獸,以及比真實動物還雄壯的鬥牛擺飾、大豬公、黑狗兄、牛郎、紳士雞等,其中,僅有一套的草編盔甲和關刀,是他兒時和同伴嬉戲時最愛的道具。

 


        年近八旬的王承德說,水稻為早期台灣農民的主要作物,收割後,黃熟稻穀經打穀機脫粒淨盡後,剩下的就統稱為稻草。先民利用曬乾的稻草製成生活用品的範疇很廣,有草鞋、草蓆、草繩、疊蓆、草墊、提袋、鍋敷、掃把……等。後來因機器製品相繼上市,物美價廉的量產貨迅速取代了必須仰賴手工製做的稻草製品,每年一期和二期稻作收割後,多數農民視稻草如蔽屣,當廢棄物燃燒的結果也衍生出不少公害問題。他在獨子的鼓勵下,以稻草為主要材料,編織各式各樣的動物,可以說是廢物回收再利用,很環保,還讓大半輩子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作品,這樣的創作生活,一舉數得,王承德說。

 


        他進一步表示,自小生長在觀音鄉這個傳統的農業社會,稻草在農村是隨手可得的工藝材料,12歲那年,為了貼補家用,開始製作草繩、草鞋,再拿到城鎮的市集去賣,無形中練就一身編草的技藝。從事稻草編織創作,雖然沒有師承,童年記憶和過去5、60年的生活經驗成了最好的老師。

 


        因此,出自其手的稻草編織作品中,運用材料不單單只是稻草。有時候為了讓作品更有看頭、更堅固,他會以鐵條為骨架,用顏色鮮艷的塑膠帶以增添美感,甚至動用電子感應器、燈泡,或自己寫的詩句等方式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更特別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藏在他腦海中又饒富趣味的故事,只要遊客喜歡,他都會不厭其煩的解說。

 


        「
七星金雞來報喜,今朝君娘行大運,正財送到我家來,榮華富貴我來收。這是王承德站在用草繩編織的巨無霸公雞旁邊時,必定會脫口而出的台語詩句,吟誦詩句時,老人家一臉認真,就像是一位篤實農夫在細說著收成故事般。

 


        傳遞樂天真性情也是王承德創作的特色,造訪這座二十一世紀僅有的稻草編織博
物館時,遠遠就可以看到大門口陳列著有如真牛般的草編水牛,拎起草繩用力一拉,牛鼻子還會立刻發出一聲,奇巧的設計常令初次到訪的客人從內心發出微笑。

 


        也因為笑看陰晴圓缺、樂天知命的個性使然,王承德的作品都帶著一股特有的
味性,門口的大水牛咧著的嘴巴裡還細心的做了舌頭,遠觀近看就像是在哈哈笑。

 


        另外,迎接乙酉雞年而製做的大公雞,竟比人還高,還有一顆圓滾滾的大肚腩,站在一旁的牛魔王則完全出自於王承德的奇想,牠是一個有著牛頭、雞身、背上長著馬鬃的魔王,他還替牛魔王做了一首詩,詩云:
開古傳說牛魔王,奉上玉旨傳世界,休在人間便做牛,開鬼造福人富貴。」他說這個牛魔王是要來打鬼,要帶給人們富貴。

 


        草編大美女也是一絕,談起創作這個大美女的動機,老人家也有靦腆,原來是:曾經有一個幼稚園女老師帶小朋友到蓮荷園參觀,還在館外帶動唱,老人家看她
腰束、奶凸、屁股翹扣扣,於是一時興起就做了這個身材玲瓏有緻的美女,說著說著,他自己都覺得好笑。

 


        王承德的作品,除了十二生肖等動物和昔日農村生活物品外,還有他天馬行空的幻想奇獸,諸如懸掛在天花板上的飛馬,不知是否為了增添浪漫氛圍,還特地將草繩噴上白色,成了唯美的還有著翅膀的白馬。

 


        造型生動的一龍一鳳也是一絕;問他動工前可曾設計草圖?他指指腦袋:
不用畫圖,想做的東西都記在這裡了。原來他都是先以鐵絲做出腦海裡想要的輪廓,再以乾稻草做成的草繩慢慢編成,而這些創作雛形都是打從他童年就存在的印象,一龍一鳳就出自於他幼時聽聞的地方傳說。

 


        王承德的作品總有讓人莞爾之處,像是大豬公的屁股底下還特地做了好幾沱草編的豬糞,理由是
豬要有這種大便才代表牠很健康,而所有大型動物也不忘做出牠們的生殖器,既真實又讓人深深感受到老人家執著的一面。


蓮荷園草編館

地址:觀音鄉藍埔村金華路690號  電話:03-4776972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邱傑

        藝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從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腋膠彩畫藝術夜更存在著這種功能,因為它是一種非常重視精神、講究技法的精緻藝術,必需腳踏實地,一點也不能投機取巧的繪畫藝術。

       
羅維欽先生是當代台灣膠彩畫界卓然有成的長期耕耘者,多年來醉心於膠彩畫的創作。早年他原本鑽研山水和工筆畫,由於受到自然界中礦物質原料所散發的魅力吸引,而一頭栽進了膠彩畫的創作世界。羅老師作畫態度十分嚴謹,下筆之前總是考據再三,就以它的畫作腋海域系列夜為例,真稱得上是一步一腳印!

        羅維欽對海洋情有獨鍾,這和他的成長背景有關。他自幼生長在山城埔里,一直到17歲才第一次看到大海,他迄今難忘大海帶給他的震撼,不只視覺上的寬闊,更是心靈的巨大衝擊。生性較為內歛的他,面對大洋,沒有狂喊長嘯,也沒有高歌讚頌、沒有忘形狂舞,卻在心中默默的、盡情的歌頌驚濤拍岸的壯麗景致,即使事隔多年,那一幕最初的邂逅依然讓他難忘而始終情繫海洋;就為了這個戀情,也為了讓更多人深度欣賞台灣海域之美,他花了許多錢買回一本又一本的海洋書籍、海洋百科,悉心研究、查證;他說,做為一位真誠真心的畫家,最起碼
畫台灣海域生態,必須畫的是本土物種,不能有外國魚類,他還真擔心一個不小心深海魚跑到淺水區而鬧出笑話呢!就以這種嚴謹的作畫態度,他完成出了一系列的海底世界。

       
羅老師喜愛旅遊,更想與時間賽跑,他積極的走訪台灣各景點,尋找心中的繪畫題材,而留下喜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金石堂文化事業推出的貴賓卡圖案景福宮,便是他以桃園市民信仰中心桃園大廟為題材完成的佳構。另一件遠寄美國獲得亞太大獎賽的綠島海域及參加台陽美展的閒情是取自北濱海岸、海域的美麗奇岩和海中艱界;一幅參與全省美展的蕉蔭拾趣;一幅記錄埔里大地震的重建家園……等作品,無一不令人激賞,也無一不是他發自內心最深處對台灣這塊寶地的真情流灑。

       
羅維欽的畫風,秉持著特有的細膩與嚴謹,鋼柔並陳,花、鳥畫也是拿手選項之一,牡丹、荷花、雉雞、孔雀、鴛鴦……都成為他作畫、教學的題材。

       
少有人知道這一段不為人知的祕辛,結識多年,無所不談,羅維欽有一次向我娓娓道出了這件童年往事:他從少年時候就喜歡畫畫,在校時就常因畫畫而奪獎,但因受限於家庭經濟(他是全家六個兄弟姐妹中,唯一上學的幸運兒),未能進入藝術學校學畫,他在初中畢業時,父親為彌補家計,曾計劃將他託付友人,到一家戲院當畫電影看板的學徒,他眼看同學個個報名高中、考高職去了,真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經過一而再的嘗試爭取,好不容易才說服父親,考上了高工的紡織科系。

       
高工畢業,正逢台灣紡織業興起,他從基層工人做起,憑著自己的努力,吸收專業知識,一路由領班、課長、拚到最後終於擔任廠長重職,帶領著三百多名員工為紡織業努力。工作穩定後,他未曾忘記小時後的夢想,38歲重拾畫筆,開始學畫。他秉持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處處求教,處處學習,悉心受教,先後師承山水畫名家王獻亞、工筆畫家徐仁崇、膠彩畫家溫長順、李錦財、書法名家黃群英,並多次請益水墨畫名家戴武光、書法家張穆希等人。

       
近年來,羅維欽作畫之餘還致力於教學工作,曾應邀太平洋文教基金會演講外,更先後任教於桃園救國團、板橋救國團、國立武陵高中、土城市民眾服務站……等進修班隊,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天天來回奔波於板橋、桃園之間而不以為苦。他認為自己的年紀已邁進耳順,趁著還能動,就該為藝術界盡點心力,傳承給後輩,也算是好事一樁。如果,我身上的一點點技藝,能讓年輕人洗滌身心,又何樂而不為呢?還好,在他的殷切教導下,學生漸漸展露頭角,他更期勉學生再接再厲,因為:藝術永無止境!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邱傑    攝影/砂子


        走進門,抬頭便可看到門上懸著江琳國先生的匾:仙雲居。門裡除了書畫滿堂,穿透一室書香墨香的視線,還看得到陽台照映
進來滿眼綠意。這是何方神仙洞府?主人正是匾上大名:楊仙雲。


靜悟潛修雲仙居


        仙雲居理當住著楊仙雲,而如果有機會更上兩層樓,看得到另外一塊門上之匾:靜悟樓。這是書法家張穆希手書,落款於癸未新秋,九十二年間,三年前掛上去的。

 


        兩塊匾,充分道出主人的心境:大門用以迎客聚客,雅如神仙,客來客往,如雲嵐飄逸。但在頂樓那間經常獨處的畫室裡,難得有人
聲喧嘩,卻是主人靜悟潛修之所在。楊仙雲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朋友間是一位熱心出了名的,好客也出了名的人,私下則嚴以律己,自修自勉,唯恐處世為人有所閃失輕慢。

 


        年輕時隻身北來,落腳桃園,找到了攝影這個伴他大半生的職業,也覓得了陪他一生的佳侶,但楊仙雲並不滿足於此,他從小熱愛畫畫,以攝影為職業時,化相機為彩筆,相紙成了創作的畫紙畫布,大量運用攝影器材和他的藝術天賦來從事業餘性的藝術創作,結果竟成了昔時桃園縣攝影藝術界一枝奇葩,拍出一幀幀令人難忘,教人感動也
得獎無數的名作,其中例如白鷺系列作品,迄今仍為為許多後進奉為經典之作。

 


        五十幾歲以後,楊仙雲在影藝事業上已擁有可觀成就,兒女漸長,家有餘裕,於是宣佈
退休,拾起睽違多時的畫筆,重回數十年前舊愛懷抱。他選擇的作畫方向是水墨彩墨,題材則無所不畫,美女加老虎曾是初期創作世界裡的大宗,然後是美女加其他的素材,牧羊的、浣紗的、獨坐的、群聚的、盛妝的、全裸的,無不妖嬌可人,再來是迷上了動物,飛禽走獸均一一入畫,曾經一口氣畫了十二生肖,還做成T恤,說是準備在畫展裡當做周邊產品加減賣,到後來,大部份都依著朋友們不同的生肖,成了給朋友們最有氣質的禮物了。最新的題材則是古人和名人,例如達摩祖師、八仙、蘇軾等等。

 


        就這麼樣畫著,完全依著感覺,依著心境尋找題材,隨心隨緣而畫。幾場個展中,藝壇人士只是驚訝於他的創作題材廣泛,作品的氣勢和氣概懾人:長達一整座牆的十隻或百隻老虎、成群或是成雙成對的仙鶴、老松飛瀑、群鹿,許多都比人還高,比牆還寬,真是無法搞懂這麼樣的堂堂巨作是怎麼畫出來的?怎麼扛進來掛上去的?朋友們的讚歎,他只報以開心的大笑,隱藏在背後的,卻是永遠不為人知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熬夜繼日的汗水耕耘。或許只有枕邊人最了解一切的過程吧,他的另一半謝香代總是心疼的說:一場畫展,老公瘦了十多公斤,箇中滋味,真是冷暖自知。而事實上,沒有瘋狂和傻勁的特質,也是當不了畫家的。

 

傳承心、回饋情

 


        最近幾年,楊仙雲生了一場大病,讓他整整停筆三年,直到近期才逐慚康復,重拾畫筆。這場病讓他對人生有了深度的體驗,也更加參透名與利和人生的關係。此時重看七十載歲月履痕,只覺名利真如過眼雲煙!他選擇的病後生活順位是:第一保持健康,有健康才擁有一切,第二是回饋,到長青班去教書法,在家裡收學生,圖的不為名與利,只是一種傳承和回饋的心。

 


        每天大約八點便上床,清晨五點鐘起床,和生病前一樣的保持著規律的作息,晨間健走的習慣依然,更多的時間則留給家人,留給畫室。他的五樓書房用以寫字,六樓書房用以作畫,兩間書房畫室,都有大大的陽台,內壢原來鮮少綠意,他家陽台卻一點也不缺,雖設有自動灑水設備,他卻喜歡親自為大大小小植栽澆水,太太免不了嘀咕
他:每次出國旅行,他總惦記著家裡的植物,搞得不敢玩久一點。他卻說,植物是有感應主人的能力的,為植物朋友們澆完水,幾乎可以體會到它們回報以最快樂的歡顏。

 


        楊仙雲有二子一女,長子在廣州,出任滾石移動公司的執行長,事業做得蠻成功的,次子在內壢開一家小館子,得以就近關心關照老爸老媽,這可還真是巧妙的天意好安排。三位子女為他添了四個內孫外孫,為了偶爾大家回來團聚可以有舒適的臥房,他還巧心在六樓畫室上方加了一層閣樓,可以睡上十幾個人。這樣的設計,看得到
慈祥爺爺的一面。他的家,一、二樓租給義美當門市,三樓以上自住自用,空間寬敞,住得舒服,從三樓直達七樓小閣樓,間間都有最精

緻的安排,沒有電梯,一樣可以舒適行走。客人來了,他從不知幾樓的位置一路下來相迎,客人要走,他又一路跟著送到一樓大門口來,這樣為他算算,倘若一天來了幾組客人,搞不好他都可以爬到一○一大樓頂樓去了。

 


        展示著一幅幅新作,問他:何時再開畫展呢?他的答案是:八十歲吧!八十歲再來辦一場回顧展好啦。今年他才七十一,算起來還有九年之久,喜歡他的作品的話,看來得慢慢咀嚼這句耐人尋味的話:等待的果實,總是特別的醇美!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撰文/邱傑      攝影/砂子


        內壢的成功路正在進行一場數十年來最重大的變貌:拆除路旁一棟棟店家,拓寬路寬一倍以上。畫家徐明義的家就在成功路一條幽靜的巷子裡,卻似乎不曾讓他為這項轟然工程而激起心湖上的一絲絲漣漪。

 


         徐明義雖在數年前從教職退休,退休之後依然忙碌,目前除了要帶六個班的
學生、學生行走於漫長而有趣的創作之路,自己的畫筆也不曾停歇。朋友們對他那一句老話始終難以忘懷: 日復一日,我
的畫筆不曾乾掉過一天!真是何等豪情,何等執著,何等幸福。

 


        約好了去看徐明義,讓他大大覺得意外,一見了面他迫不及待聊起一件事:兩年前他出了新畫冊,一直要送我一本,每次帶著畫冊來到文化局都沒能遇上我,每次也都只好把畫冊擺在文化局附近一位開裱褙店朋友的店裡。那位朋友有一次曾問他:你老是要送畫冊給邱傑,前前後後怕不送了七、八本啦!這樣的趣事,讓我為自己老是趴趴走行蹤難覓感愧不已,也對老友的心意感動極了。

 


        你看這張,還有這張,這張……,哇,畫室裡的作品可真是多極了,有幾幅用磁鐵附著在牆上,似乎墨跡未乾,有許多則重重疊疊擺在大大的畫桌上,有更多則是整整齊齊擺在一格格的櫃子裡,藏在他家的作品總
數有多少呢?他說:至少有三千張啦,不包括剪掉的。徐明義的畫風嚴謹,和為人的快意自在大大不同。畫成一幅畫,只要稍覺不滿意就立刻剪掉,有人看了覺得可惜,告訴他,你不要的何不送我呀?或是便宜些賣給我啦!他說,連自己都不滿意的作品,送人或賣人,豈不是詐欺?所以,一面畫,一面篩檢,剪掉的恐怕比留下的多出好多倍。

 


        即使剪掉那麼多,畫室裡還藏有三千件作品,可以看出他真是畫量驚人。如果他和我一樣,不想畫時,十個月也不動一筆,興致來時,一個小時可以畫出十張作品,擁有三千件或非難事,問題是他畫畫真是太講究也太認
真了,一張宣紙,總是一層又一層,仔仔細細塗塗抹抹好多遍,讓畫面縱深厚實,耐看。

 


        天天畫,也時時尋求自我突破。前一陣子他宣稱進入玩色時期,濃烈的顏彩,鋪天蓋地縱橫塗灑在畫面上,張張衝擊觀者視覺焦距而直擊人心。這一陣子他不再玩色,改成玩墨,各種墨的用法都傾洩到紙上來,有
的明明紙已乾透,看來卻依然滲得出水,在紙上流動著。各種技法盡情奔逸,卻又嚴格的在構圖裡頭各安其分,看得出畫家的掙扎,也讀得到畫意的暢快,那種淋漓之感,是讓賞畫而不畫畫的人羡慕的。

 

筆筆墨墨帶著走

 


        徐明義和太太羅錫嬌原都服務教育界,雙雙退休之後,過著有如閒雲野鶴的生活。數十年來,羅錫嬌一直都是他最熱情的支持者,陪他環島寫生,頂著炎陽烈日畫海岸礁石;人家出國旅行圖的是放鬆,徐明義的旅
行總是筆筆墨墨帶著,走到哪畫到哪,羅錫嬌只得跟前跟後,打理一切。有一陣子徐明義忽然著了邪, 老大一把年紀了,還想回去唸書,羅錫嬌賭他說:你要是考得上,就去唸吧,替孩子做便當就多替你做一份,結果他居然硬是以榜首的成績,考進了文大美術研究所,也以優異成績如期畢業。這股傻勁和拼勁,羅錫嬌不得不佩服。

 


        在畫室裡除了一室作品,還疊有一疊厚厚的寫生簿子,打開來一本本都是隨走隨畫的手稿,一朵艷紫荊,翻來覆去畫出各個角度的形貌,每一個瓣,每一個蕊,每一絲紋路都描寫得清清楚楚,精確得有如植物圖鑑,這裡頭代表著的是畫家一絲不苟的認真。

 


        徐明義是道地桃園縣人,出生於觀音鄉,知名的散文大家林鍾隆曾教過他國文和歷史,他的作文還常常被林老師拿出來唸給班上同學聽,少年時期他差些走上寫作之路,從軍中剛剛退伍不久,就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但後來卻改行當畫家了,談起沒有多少人知道的那一段少年作家夢,他說:別提啦,別提啦,太不成熟的作品,不提也罷!

 


        人生年老得有五老,老伴老友,老身老本,以及老趣,趣味的趣。徐明義如數家珍,細談漸漸
有了一點年紀的人的心情。他退休生活過得充實自在,老友──同住內壢離他家散步可達的楊仙雲,只要一聲呼喚:來唱兩首歌吧,來聊聊吧,他便安步當車,欣然赴約,許多好友也時相往返,談畫論藝,興起罵罵皇帝,開心就小飲兩盞,這又讓人想到了一件

事,當畫家真辛苦,但當畫家卻也真幸福。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砂子


        桃園縣內,致力於攝影藝術而卓然有成的人不少,吳永順是其中一位比較特殊的,他除了盡力讓作品具有藝術性的價值,還努力讓作品具備歷史感,以影像來寫歷史,成了一位公部門之外認真的影像歷史保存家,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堪稱不凡!

 

攝影獎牌終於也可以當飯吃

 


        和許多
二、三、四年級出生的在地人命運相仿,吳永順出身寒微,年輕時做過許多辛苦的工作,但他卻在找到方向後,傾全力奮進不懈,終於為自己開創了一條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十幾歲起,他開始接觸到照相機,之後即多方請益,摸索著屬於相機裡頭的奇妙世界,他從照相館的學徒做起,紮下了深厚的暗房功夫,但他的興趣不只在暗房裡
尋找相紙和鏡頭的奧妙,他曉得這些奧妙絕不足以滿足他的追求,因而割捨出大量窩在店裡的賺錢時間去參加同好的切磋,用了十百倍於一般人的精神和血汗,默默觀察、學習、探索、試驗,在沒有任何學術專業的背景下,他拿出自己的作品,參加任何可以參加的競賽,整整20年之間可說無役不與。這樣的辛勤努力,換來的是那個年代裡各式各樣的攝影競賽的大獎小獎,以及專屬於攝影圈裡的各種榮銜。如今問起他究竟拿過多少獎?得過多少榮銜?他竟然只能說出四個字:記不清了!再追問下去,數目字有了稍為精確一點的範圍,他說:大概有一百多個吧。

 


        獎盃、獎狀、獎牌堆滿他位於桃園市民生路上的照相館櫥窗,但是在當年保守的桃園市,大獎小獎還是不能當飯吃,照相館營業攝影以外的任何照相,一聲聲嚓快門,聽來悅耳,卻都是燒錢的動作,在數位化之前,玩相機是非常花錢的,也是非常奢侈的事,59年10月間,命運之神眷顧了他,他捧著一大堆的獎用以證明他的實力,得到了中視公司的青睞,聘他為駐桃園縣的記者。

 


        這是
攝影獎牌終於也可以當飯吃的開始。中視屬於當年老三台之一,待遇穩定,從業記者也具有相當社會地位,他雖不擅於文字處理,卻以勤能補拙的原理,用最精采的新聞畫面來補不足,他除了勤快、敏銳,還有一項特質便是人緣奇佳,對朋友、同業、新聞採訪單位無不是熱誠相待,真情流露,這個特質,正是記者非常重要的條件,短短幾年間,中視公司對他完全信賴了:只要阿順哥出馬,沒有跑不到的新聞,沒有搞不定的事!

 


        桃園縣在六○、七○、八○年代,正是一個起飛的年代,社會形態快速變遷,從政治、社會一直到人文、景觀、建設,變化之快速讓人目不暇給。早年的十大建設、政治轉型、社會運動、社會事件,新聞題材既多又廣,吳永順總是隨時出現在第一現場,讓人大為折服。有一次,蔣經國先生夜宿慈湖,第二天大清早吳永順的車已
埋伏在慈湖大門口隱蔽處,守候著蔣先生一天的行程。經國先生有可能右轉朝大溪方向去拜訪民間友人,也有可能左轉進入山區,阿順哥目不轉睛的盯著大門,結果一路跟訪,進入北橫,陪著經國先生攀登慈亭,欣賞北橫山光水色,棲蘭風光,最後一直追到宜蘭土場,經國先生一行登上直升機時,才擺脫了阿順哥的一路緊追。類似這種拚勁,有時持續多天,他的體力好得讓人懷疑是一個不用睡覺也不用休息的人。

 


        在中視整整24年期間,工作忙碌得使他幾乎放棄了最愛的藝術攝影,但是得與失畢竟是平衡互見的,他也因為全力投入,而累積了驚人的歷史圖像。所謂
今天的新聞,便是明天的歷史59年起到83年退休這段在職期間裡,桃園縣的歷史,幾乎都經由他的鏡頭納入了他的私人檔案庫。這是桃園縣一筆金錢難以衡量的公共財。退休之後,他著手整理,一一建檔,並逐步進行數位化,這些工作沒有為他帶來薪水或任何收入,但他做得非常愉快,除了讓他彷彿回到一幕幕新聞現場,重履年輕時光,更有一種潛在的使命感:這些工作,他不做,誰來做呢?今天不做,有一天滅失流散,損毀掉了,從哪裡可以尋到彌補的機會呢?他心裡明白,這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我哪有老?老去的只是鏡子裡的人!

 


        「
阿順哥!」「哈哈,你好,好久沒聚啦!找個時間聚一聚吧!
這便是他和朋友之間最常出現的對話,那種口吻充滿了真切和誠摯,並不因他自己年歲或是職務、職位而有所改變,更不會因為對方的身分身價之改變而改變,一句好久沒聚啦,往往讓友人瞬間重回當年,當年一塊兒併肩跑新聞,一塊兒遊山玩水,大碗喝酒,秉燭夜遊的豪情,這是早年的記者圈和現代年輕一輩所不同的。

 


        還是住在桃園市民生路上,照相館早已收起來,店面出租,為老夫老妻換取一筆養老金,一子四女七孫,日子安逸自在,但該忙的他依然絕不閒著,當榮銜主委為全縣攝影協會奔走努力,當省照相公會理事,照相職業公會監事,縣公會顧問,出錢出力出時間,勞怨不避,南北奔走有如當年,看他的認真和熱力,讓人想起了一句名言:我哪有老?老去的只是鏡子裡的人!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邱傑


        高雄市
維多利亞之星藝廊,在評論老畫家賴傳鑑先生時指出:「在台灣老一輩畫家中,兼具藝術與文學素養,且文筆流暢擅於寫作者,可謂鳳毛麟角,而賴傳鑑即為其中之一。這短短一段話,深刻切入了賴老
師足跨文學藝術兩界的特異功能。有此能量者,確實不多。

 


        生於桃園中壢的賴傳鑑,讀的是中壢第一公校,小學五年級時,便有作品入選學校美展,入選時年甫12歲。在人民生活普遍清貧的年代,賴老師童年家境稱得上不錯,這得歸功於他的父親賴士良經營雜貨鋪生意有成。1943年,他讀完開南商業學校,一畢業便赴日,不久逢日本戰敗投降,只得匆匆束裝返台,1976年再度利用空暇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習,完成了年輕時未竟的心願,但也已是三十多年後的事了。

 

天才畫手,畫風多變

 


        「
賴傳鑑早期作品以具象為主,回顧藝術潮流推演之餘,從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到半抽象,一路走來,畫面線條逐漸隱退,呈現色塊星羅棋布,五彩繽紛,明亮而和諧,十分賞心悅目。這是維多利亞之星對賴老師的介紹。如果畫畫這一條路上有所謂的天才型,賴傳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者吧!戰亂和生活驟變,未使他放棄摯愛的美術,反而以其強烈的生活體驗,對藝術創作真摯不悔。最難得的是他近乎與生俱來的一種執著,他在青年時期便以嚴謹的態度從事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

 


        他的早期作品多以人物肖像和靜物為題材,評家認為這一個時期的他
富寫實主義風格,色調深沈,筆觸厚實。五○年代後半期因參加省展認識了李石樵先生, 作品明顯的受到立體派風格的感染,「從1957-62年間的作品來看,色彩的明度和彩度都降低不少,是偏暗的單色調,幾何化的線條將畫面重新進行分割和組合,著重於造形與空間的多視點分析。六○年代開始進入半抽象時期,此時期趨向暖色系的使用,是色彩的爭鳴與和諧,在半具象的形和平面化的不定空間之下,色彩成了統籌畫面和表現情感的最佳媒介,近於野獸派將色彩抽離於物身,以色彩自身作為畫家個人主觀情感的表現。七○年代之後進入形與色的柔韌結合時期,線條明快卻形式穩定,以白色為主的淺色調顯得沈靜與安詳,繪畫上也參入更多題材,如馬;風格顯得爛漫而純真,正如畫家所言,是出於希冀春宵野地騎馬的浪漫,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傷感吧。八○年代至今,持續以高明度的淺色調來掌握造形和結構,將畫面控制在具安定感的深厚中,也曾嘗試在逆光下尋求色的律動;就整體而言,形體較前期具象,風格上也更趨向成熟與穩定。

 


        人生閱歷、素養的投影與表現
賴老師對於自己的作品如此說:「我在
創作企求的是:透過自然以及生活環境,將所感所思轉化為意象與色彩來詮釋,和諧的、陽光與色的有情世界,呈現出心靈層最真實的形象與感觸。因此,對我而言,創作也是生活、思想,人生閱歷與素養的投影與表現。我如此想;也基於這種理念而創作。

 

        賴老師已出版的作品包括《賴傳鑑畫集》、《賴傳鑑回顧展》、《跨越立體放眼現代:三位中堅的歷程/賴傳鑑,何肇衢,陳銀輝作》、《透視圖法》、《神話中的地藏菩薩》等書,有些作品出版已頗有年代,到今天都還可以很方便的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裡買到。他在1985獲中山文藝創作獎,1989獲吳三連藝術獎,1990獲林本源文化教育獎,文學藝術均有表現,事實上他還有更多文字方面的作品令人驚艷,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每年推出的文藝選集,最近每期在會長楊珍華殷殷催稿之下,都募集到賴老師的文字作品,展讀這些在坊間書市及媒體難得一見的作品,讓人不覺想起:假使賴老師不是畫家,必然是台灣當代藝壇難以彌補的損失,但說不定台灣文壇也因而閃亮著一顆更耀眼的明星呢!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邱傑

       

        「我叫范姜校長姑媽,她雖不是我父親的親姐妹,卻也不太遠房。我一直以這位姑媽為榮,她真的是做什麼都傑出,才華橫逸!」同樣也是畫家的范姜明華如此形容范姜春枝:「你看她辦學辦得這麼認真,學校年年引得家長們大排長龍爭取入學的名額,她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寫童話、童詩、畫畫?誰曉得她是從哪兒擠出這麼多的時間?真是讓人佩服極了。」

       
范姜春枝,服務教職46 年,今夏才從文化國小校長職務退休,稱得上是退休行列裡的新鮮人。她的先生謝在鴻,同樣也是畫家,同樣也是校長,5年前從復旦國小退休,正喜孜孜歡迎家裡從此多了一位新鮮人,也有點好奇的猜測:興趣如此廣泛的老婆大人,而今而後,會選擇什麼做第一優先?什麼是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優先……。

 

從小就深深愛上畫畫這事

       
「當校長,實在太忙了,所以再怎麼喜歡童文學和畫畫,還是都得暫且割捨!」談起近年來的創作生涯,她在遺憾中有欣慰,畢竟教育工作不能輕忽也不能暫時擱置,唯有日復一日全力以赴。

        畫畫是范姜春枝從小就深深愛上的事,一路走來,她很慶幸總有恩師相陪,從小到大,每一個求學和成長階段,都有名師給她讚美、鼓勵、點撥、指導。直到接下教職,當起全職的老師,居然又幸運的遇到幾位愛畫畫的同事們,課餘大家一塊兒結伴四處寫生,後來還加入了初中時代恩師曾現澄先生的畫會,畫得更是開心,那是她前半生畫得
最痛快和盡興的日子吧!只是,隨著在教育之路上職務日高,責任日重,從老師變成了主任,再從主任變成了校長,除了難得的寒暑假或是出國考察、觀光,得以暫卸重責,立刻把握當下拾起彩筆,留下一份又一份感動與悸動,平常,忙得幾乎忘了生命中還有畫架和畫筆。

       
她的畫風純淨,恬雅猶如其人。畫畫的題材多變,水墨、水彩、油畫都頗有表現,雖一直謙稱只是一個把畫畫當休閒的人,沒有什麼好成績,但即使圈內人每當提到她的作品,還是多所推崇,備加肯定。

       
寫作也有類似的情形,她能用以專心寫作的時間不多,剛開始是在中壢國小當老師時,寫給學生和自己的小孩看的,慢慢寫出了心得,也寫出了別樹一格的范姜式童話,只是總量並不算多,至今一共也才出了兩本童話選集,但其中一本《金翅膀》,20 年前甫經出版即為她捧回了出版界最感崇隆的金鼎獎。她的童詩作品也比不上一些以寫作為職志的量產型作家,詩作產量不多,大部份所發表的卻都能讓人琅琅上口,傳唱不止。從詩作和童話創作表現來評量,范姜春枝做為一位詩人、作家,和做為一位畫家,都有絕對超高標的表現。

 

輝煌亮麗的辦學成績單

       
辦學的成績單,也自有輝煌亮麗一面,她說:學校表現好,一定是老師們都把教育工作當做是生命中有價值的大事,人人努力去做這件有價值的事,學校不好也難!一句話說得輕鬆,彷彿學校好和她這個校長沒有什麼大關係,這使我想到她的文化國小網站,和大部份學校、機關、團體的網站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在文化國小的網站裡,琳瑯滿目的學校活動,學校風光,學校點點滴滴巨細糜遺,卻難得看到學校首長這一欄。她雖是學校的舵手、推手,卻常扮演一個隱形的人。

       
文化國小是地方各界心目中最受信賴的好學校,年年都有大批排隊想擠進來的學生,范姜春枝定下一個入學標準:確實住在學區裡,家長提得出戶籍地籍證明的在地子弟為第一優先,租居於學區,租約有法院公證者為第二優先,沒有法院公證而僅有一般租約者為第三優先,只有遷戶籍行動者為第四優先,一切依照這樣的排序來決定,不因任何因素而增額錄取,即使再大的關說壓力也一律拒絕,果真弊絕風清,九年來沒有出過任何意外。

       
假使我們要收三百五十位學生,來了關說者想讓第三百五十一號學生進來,我道要把第三百五十號拉下來?第三百五十號由誰來保護呢?唯一有能力保護他的只有校長,我怎能屈服於壓力之下而做出違背良心的事呢?這便是一種教育的良知和勇氣吧!去年,首屆全國教育工作者卓越獎的尊榮頒給她,想必頒給的正是這種一生的教育良知和堅持。

       
范姜春枝和她的另一半育有一對兒子,替他們添了三個孫子、孫女,兩個兒子一位住台灣,一位住美國,八月間,兩夫婦將飛往美國和他們在美國的兒子媳婦及孫子團聚,或許一住多時。所以,此刻即時訪問到她算是一個意外的喜悅。這些天她正準備把學校裡的個人物品打包回家。談到打包,她特別提到了一件一直放在校長室裡陪著我的重要寶貝,什麼寶貝呢?哈!竟只是我的一幅水彩畫。那是去年我在中壢藝術館舉行的山海尋找個展時,她花了錢買去的東西,哪算得什麼寶?那場展出以畫石頭為主,展場中偶爾出現三五幅水彩或水墨作品,有一天她和先生同來參觀,除了買走好幾件石頭,也把那件水彩畫帶走了。

       
我非常喜歡秋天,你那幅作品畫的正是暮秋時節的山林小徑,意境美得讓人感動極了,我把它放在一個畫架上,讓它在辦公室裡陪著我,也能把它和我的客人、好友、同事們分享,真是謝謝你的割愛!

 

        畫畫的人視收藏者為知音,聽到收藏家,尤其是收藏家本身還是一位眼界寬闊,識人無數的畫家說出如此真情之言,一時之間,竟讓我心中飄起一陣虛榮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邱傑

要印畫冊了,和攝影師約好了拍照的時間,攝影師來到畫室,一看,哎,怎麼大部份的作品都還沒裱呀?不但沒裱,連拓底都沒拓,宣紙皺皺的,怎麼拍照呢?陳一石老師說,皺皺就皺皺吧,沒什麼大關係啦。

 

於是,漂漂亮亮的畫冊印好了,裡頭許多作品,卻是畫在依然皺皺的紙上。這是陳一石先生率性的一面,可是,率性可不是隨便,對於作品本身,他的自我要求高到絕非外人所能想像。有一年,我要他給我一件作品, 小小的就好,明信片大小也無妨,我準備刊登在當時由我負責主編的聯合報鄉情版上,當做鄉情版的刊頭,沒多久他便把作品寄到報社來了。

一年後,我和一群畫友(多半是陳老師的學生)一塊兒到他家拜訪,那時陳老師已罹病,我們深知平時不事累積的他手頭拮据,想去北京赴醫,盤纏並不寬裕,於是大家要求向他買畫,他從畫室裡隨手拿出一卷作品,打開來,哇!整卷都是畫給我的那幅畫作的類似作品,原來,他為了一件畫面上只有三五筆的畫,私下畫了大約不下五十張,最後才定稿,完成一件他自己所滿意的。

 

一身傲氣、一生堅持

 

很難用短短一篇小文寫就陳一石先生,只能從點點滴滴裡拼湊一個陳老師印象。第一個印象是,他一身傲氣,一生堅持。有一次在畫室中一面畫畫一面和我聊,聊著聊著,忽然聊到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他突然停下筆正色告訴我:「某某(那位畫家)想用他的作品來和我交換?他的作品也配稱作品?他的每一筆,畫的都是鈔票,鈔票,鈔票,這樣的東西要拿來換我的?我告訴你,送給我我都不要!

 

        他自己最常畫的是坐在地上喝茶的人,袒胸露乳散步鄉下小徑的人,呆呆坐在石頭上的人,背上揹著小孩的人,還有行乞的人。他對畫這些小人物頗覺驕傲,常說,有誰能畫出台灣人?只有我!三筆五筆,看似一團亂,筆下人物卻是呼之欲出,鮮活傳神,絕對味十足。什麼人會花錢買一幅乞丐回家,掛在客廳?所以大家都爭著買牡丹,爭著要求名求利求富貴,沒有人喜歡乞丐,所以只有畫家畫牡丹,沒有畫家畫乞丐,台灣的乞丐就從畫裡頭消失了,這當然由我來畫,我就是喜歡畫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作品。說著說著,展開一幅作品,裡頭一位乞兒,拿著一個破破的碗,這幅作品的題目叫做我餓了,我看著畫中衣衫襤褸的乞兒,情不自禁鼻酸起來。


        他的畫室和住家位於蘆竹鄉新興村,那個地方近年來出現了開南大學,馬路拓寬了,鄉下地方變成市集街道,二十年來卻依然淳樸。他原來的畫室兼住家雖只是簡單的平房,佔地卻十分寬敞,一進門的大院子裡,展列了好幾排雅石奇石,是縮小版的山水寄情,他每天在石前吟誦欣賞,細心的為石頭澆水,保持一種濕潤狀態,好讓石上青苔長得有如林木茂美的山川巍峨,從他以一石為字,便可知道他可真是愛石成痴,除了架上奇石連峰,當他興起,還會神秘兮兮的進入內室,好一陣子才寶貝極了的取出一個個層層包覆的重物,裡頭包著的不是黃金,也非寶石,而是石頭,在他心目中無可取代的人間最美之物。

       
凡是經過我的手的,沒有不是藝術品的。他自信於自己的品味,也厭惡透了一切虛假、偽裝、冒牌的假藝術品,他除了收石頭,也收陶藝及少量的瓷,他不喜歡瓷的原因是覺得它們太細緻了,但偶爾遇到心儀的瓷,還是一擲萬金在所不惜。他基本上可以說得上是一個窮人,因為不交際,不經營,不主動去辦畫展,作品只有很少數的收藏家曉得收藏,有些作品賣到德國去,有些雖在台灣,卻只在幾個人手中珍藏著,例如有位醫生,個人收了一百多件,有位經營畫廊的人士,也大約擁有百件以上。這些收藏者來到畫室,和他磨著磨著,買不買得到,還得看他當天心情,以及對買者的私下評鑑,過不了評鑑的,抱歉,再多的鈔票也休想擁有。而一旦賣了畫,有了錢,第一件事是趕快去買心儀久久的一塊石頭,或是一個破舊的盤子。陳太太談到這些,心中不是滋味,卻也無可奈何。她在家裡做針織廠生意,做一切辛苦的工作,拉拔孩子們長大,對這樣的老公,真不知如何才好。

 

台灣人也畫台灣景

 

        但陳老師自己,也不是一個重物質享受的人,石棉瓦的矮房子,夏天熱得像火爐,既沒裝冷氣,連電扇也不開,「電扇開了呼呼響,吹得紙張不安穩,怎麼畫畫?所以如果在夏天到訪,一定看到他只穿一件背心,脖子上罩一條濕毛巾,在裡頭畫得渾然忘我。


        畫
台灣人也畫台灣景。他筆下的孤挺花,紅得如大火在畫紙上燃燒,這麼驚人的孤挺花在哪兒畫的呢?「就在鄰居牆下,「每年花一開我就去畫。鄉間小屋,田園風光,孤樹、有著小橋的老街,都是他的題材。他也愛畫鴨子,各種鳥類,信手捻來,用色薄薄,用墨簡潔,作品卻呈現出一種無窮的張力,和萬鈞的氣勢。

       
陳一石老師原名善,號善瑞,一石是他的字。他原籍山東日照,1929年生,14歲拜家鄉名畫家鄭湘岩先生為師,國民政府從大陸撤走後他輾轉前往香港,數年後來到台灣,1954年起進入陳德旺先生畫室學畫,此後進出師門30年,一生受陳德旺老師影響甚深,但他自己卻一直不願收學生,也反對收學生,理由是:畫家每收一位學生,世界上便少了一位畫家,因為學生學老師,終於遺忘了自己,這是多麼嚴重的損失!但是在壯年之齡陳老師突然病倒,在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才破例收了學生,只惜師生相處機會已無多,在他生命的後期,多次向我喟然而歎:最後悔就是沒有找幾個喜歡畫畫的人來好好傳承,若說畫家有憾,想必這是最大之憾了。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