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邱傑


        高雄市
維多利亞之星藝廊,在評論老畫家賴傳鑑先生時指出:「在台灣老一輩畫家中,兼具藝術與文學素養,且文筆流暢擅於寫作者,可謂鳳毛麟角,而賴傳鑑即為其中之一。這短短一段話,深刻切入了賴老
師足跨文學藝術兩界的特異功能。有此能量者,確實不多。

 


        生於桃園中壢的賴傳鑑,讀的是中壢第一公校,小學五年級時,便有作品入選學校美展,入選時年甫12歲。在人民生活普遍清貧的年代,賴老師童年家境稱得上不錯,這得歸功於他的父親賴士良經營雜貨鋪生意有成。1943年,他讀完開南商業學校,一畢業便赴日,不久逢日本戰敗投降,只得匆匆束裝返台,1976年再度利用空暇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習,完成了年輕時未竟的心願,但也已是三十多年後的事了。

 

天才畫手,畫風多變

 


        「
賴傳鑑早期作品以具象為主,回顧藝術潮流推演之餘,從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到半抽象,一路走來,畫面線條逐漸隱退,呈現色塊星羅棋布,五彩繽紛,明亮而和諧,十分賞心悅目。這是維多利亞之星對賴老師的介紹。如果畫畫這一條路上有所謂的天才型,賴傳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者吧!戰亂和生活驟變,未使他放棄摯愛的美術,反而以其強烈的生活體驗,對藝術創作真摯不悔。最難得的是他近乎與生俱來的一種執著,他在青年時期便以嚴謹的態度從事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

 


        他的早期作品多以人物肖像和靜物為題材,評家認為這一個時期的他
富寫實主義風格,色調深沈,筆觸厚實。五○年代後半期因參加省展認識了李石樵先生, 作品明顯的受到立體派風格的感染,「從1957-62年間的作品來看,色彩的明度和彩度都降低不少,是偏暗的單色調,幾何化的線條將畫面重新進行分割和組合,著重於造形與空間的多視點分析。六○年代開始進入半抽象時期,此時期趨向暖色系的使用,是色彩的爭鳴與和諧,在半具象的形和平面化的不定空間之下,色彩成了統籌畫面和表現情感的最佳媒介,近於野獸派將色彩抽離於物身,以色彩自身作為畫家個人主觀情感的表現。七○年代之後進入形與色的柔韌結合時期,線條明快卻形式穩定,以白色為主的淺色調顯得沈靜與安詳,繪畫上也參入更多題材,如馬;風格顯得爛漫而純真,正如畫家所言,是出於希冀春宵野地騎馬的浪漫,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傷感吧。八○年代至今,持續以高明度的淺色調來掌握造形和結構,將畫面控制在具安定感的深厚中,也曾嘗試在逆光下尋求色的律動;就整體而言,形體較前期具象,風格上也更趨向成熟與穩定。

 


        人生閱歷、素養的投影與表現
賴老師對於自己的作品如此說:「我在
創作企求的是:透過自然以及生活環境,將所感所思轉化為意象與色彩來詮釋,和諧的、陽光與色的有情世界,呈現出心靈層最真實的形象與感觸。因此,對我而言,創作也是生活、思想,人生閱歷與素養的投影與表現。我如此想;也基於這種理念而創作。

 

        賴老師已出版的作品包括《賴傳鑑畫集》、《賴傳鑑回顧展》、《跨越立體放眼現代:三位中堅的歷程/賴傳鑑,何肇衢,陳銀輝作》、《透視圖法》、《神話中的地藏菩薩》等書,有些作品出版已頗有年代,到今天都還可以很方便的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裡買到。他在1985獲中山文藝創作獎,1989獲吳三連藝術獎,1990獲林本源文化教育獎,文學藝術均有表現,事實上他還有更多文字方面的作品令人驚艷,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每年推出的文藝選集,最近每期在會長楊珍華殷殷催稿之下,都募集到賴老師的文字作品,展讀這些在坊間書市及媒體難得一見的作品,讓人不覺想起:假使賴老師不是畫家,必然是台灣當代藝壇難以彌補的損失,但說不定台灣文壇也因而閃亮著一顆更耀眼的明星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o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